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正文
前沿交叉泰山论坛: 郑昭科、李洋洋、吴小虎三位专家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03

9月29日下午,由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周伟家教授和刘宏教授邀请的多学科专家学术报告,在济南大学逸夫楼A111会议室顺利举行。三场报告的专家分别是来自山东大学的郑昭科教授、李洋洋教授,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的吴小虎教授。报告会由济南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伟家教授主持,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与相关学院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首场报告由郑昭科教授完成,报告题目为“单颗粒水平表面等离子体光催化研究”。光催化技术是实现太阳能光化学转换的关键,面对催化效率相对较低的应用壁垒,郑昭科教授从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分离和应用三个光催化过程,详细介绍了单颗粒水平表面等离子体的作用。为了实现单颗粒微观形貌空间分辨、光谱采集精准定位和极弱荧光信号捕捉的荧光光谱分析,郑教授带领团队开发了空间高分辨单颗粒荧光光谱技术,实现了催化剂单个纳米颗粒荧光光谱信息和高分辨形貌的对应,为微纳尺度精准揭示载流子分离和催化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工具。报告现场气氛活跃,与会师生积极参与讨论,周伟家教授鼓励大家科研中要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学习郑教授的创造力和行动力。

随后,李洋洋教授作了题为“关联电子体系的物态调控及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关联电子体系高温超导、金属绝缘体相变、巨磁阻等物理性质,并结合Pr2Ir2O7中应力诱导“晶格”自由度调控的新型量子态和Ti2O3两个实例,展示了关联电子体系在光/电子器件、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李洋洋教授分享了其在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物理、材料、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科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最后,吴小虎教授的报告“微纳结构设计增强太阳能光热利用效率”也同样精彩。太阳能利用技术在当今能源利用和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实现的关键。吴教授通过设计微纳米结构产生等离子体共振、导模共振等多种共振模式,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构建近乎完美的宽带太阳能吸收器。提出等离子体二聚体纳米粒子、基于电/磁共振的开槽金属纳米粒子、基于局域/传播表面等离共振的核壳复合纳米棒和TiN@SiCw二元复合纳米流体,并通过调节其材料、结构几何参数等实现对太阳能的有效吸收。

会后,多名师生就报告内容与专家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郑昭科、李洋洋、吴小虎三位专家对大家的疑问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解答,与会师生受益匪浅。此次报告会促进了我校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沟通与交流,开阔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报告专家简介:

郑昭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齐鲁青年学者,教授、博导。德国洪堡学者、日本JSPS研究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欧洲研究委员会(ERC)评审专家、《Molecules》、《Catalysts》特刊编辑、《Frontiers in Catalysis》、《Current Chinese Science》等国际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光催化过程中载流子传输和催化机理的单颗粒水平光谱研究。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no Lett.ACS Catal.等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0篇,他引49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8项。

李洋洋,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第一层次)。2011年于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本科毕业,2016年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至202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3月回国入职山东大学物理学院。主要研究兴趣为电子关联体系的新奇(量子)物性和功能应用,关注的体系包括3d氧化物(三氧化二钛)和5d氧化物(烧绿石铱酸盐)。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的Nat. Commun.(3篇)、Adv. Mater. (2篇)和Adv. Funct. Mater.(2篇)等,论文总引用近2000次,第一作者文章单篇最高被引700余次(谷歌学术)。

吴小虎,现任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传热传质中心理事会当然成员。201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主要从事辐射换热、太阳能综合利用、和微纳光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在OpticaRenew. Energ.ACS Photonics等世界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封面论文3篇。其博士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被Springer出版社全英文出版。其双曲材料的工作入选美国光学学会2020年度全球30项光学进展“Optics in 2020”。获国际传热传质中心2019年度Hartnett-Irvine Award奖(国内学者第二次获得此奖),2020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突出成就奖,同时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30岁以下30人) 榜单(科技领域),济南市青年创新先锋、历城区十大杰出青年。